“雞娃”名場面頻出,《小捨得》編劇自述也會對孩子咆哮

2021年04月29日 17:21

《小捨得》改編自作家魯引弓的同名小說,和《小別離》《小歡喜》一樣,探討了中國家庭在面對孩子小升初、中考以及高考三個關鍵節點的抉擇。劇中所展現的名場面,有人覺得幾近瘋狂,有人卻覺得無比真實。

在編劇周藝飛看來,執念的根源在於家長們沒有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一二線城市家庭的很多家長正是通過知識改變了命運,他們認為這個過程是可以複製的。這裡面有一種維持現有社會地位、防止它下滑的欲望,致使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格外執著。”

《小捨得》裡著重刻畫了兩組家庭,一個是“雞娃”的典型,逼著孩子力爭上游,做“人上人”;另一個則從“佛系”到被迫“雞血”,被大環境裹挾著。子悠、歡歡和米桃三個孩子的命運,牽動著觀眾的心,也讓人們好奇,是否真正存在一種理想的教育方式,能夠將人從內卷中解放出來,認識自己、接納孩子。

在周藝飛看來,沒有人一開始就想把孩子逼至絕境。“幼稚園之前,幾乎所有父母都說,我不逼孩子,絕不做田雨嵐這樣的父母。但是去問三年級以上的家長,這個比例就會小很多。”

一些家長表示,自己的孩子將來能上普通本科就行,然而想要上本科意味著起步階段就不能落後。比如在上海,想考一本,高中就至少是區重點,再往前推,在初中就得名列前茅。

“孩子是班級中等以下水準的家長,很難避免被裹挾,看到人家‘醒’得早的,他們就會覺得,‘佛系’教育是不是耽誤了孩子。”周藝飛說。

“兒童的專注力和自律心比成年人要低得多。別說孩子,成年人上班也會摸魚,每天早上發願自己要努力,下午就癱掉了。人性是有弱點的。”在周藝飛看來,家長需要設身處地,懂得換位元思考,“如果不能清醒地認識孩子學習的普遍規律,就會忍不住咆哮。”

喪偶式育兒的現象普遍存在,正如劇中子悠的父親顏鵬,專注打遊戲,對孩子教育不聞不問。“顏鵬但凡負點責任,田雨嵐就不會這樣逼孩子,子悠不會這麼可憐。”

在周藝飛看來,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認清孩子適合走哪條路,學會接受孩子,而不是把要求強加於他。子悠的恐懼、爆發和崩潰,是她對孩子的極端想像,這令她感到毛骨悚然,也讓觀眾憂心不已。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