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自媒體地下“洗稿”產業鏈:將原創文“改頭換面”做成大號

2018年10月24日 16:50

隨著相關部門對抄襲、剽竊的打擊力度加大,一些自媒體採取更為隱形的侵權手段,通過將他人原創摘編整合“洗稿”,如千字10元至30元找網絡寫手,將“爆款”的原創文章移花接木、改頭換面上線,這麼看來,“洗稿”已形成地下產業鏈。

據了解,有從事開發兒童陪護機器人,同時經營一個兒童教育類公眾號的祁女士,想利用專業所長發表教育類文章;但經營半年後發現原創文寫起來費時費力,閱讀量一直低迷。隨後,她從朋友處得知有專門從事“洗稿”的服務,花400元買了一篇主題為“親子關係”的4000字文章,一天內,瀏覽量就超過3600次,創下最高紀錄。目前,有不少自媒體依靠“洗稿”做成大號,再借助流量數據賣廣告,一些營銷號尤其突出,據重慶中睿政和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黃興中介紹,有的營銷號憑藉“洗稿”帶來的流量,一期廣告能賣到數萬元甚至十萬元以上。

2018年7月16日,國家版權局、國家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聯合啟動“劍網2018”專項行動,重點打擊微博、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自媒體未經許可轉載新聞作品和摘編整合、歪曲篡改、抄襲剽竊等侵權現象。然而,有知名自媒體作者表示,曾對“洗”過的文章進行投訴,但始終沒有通過。這麼看來,不僅向平台投訴困難,想走法律維權途家也很難。據業內人士表示,“洗稿”不像抄襲容易判定,耗費大量時間與人力,卻在法律層面難界定,很少有成功案例。

有專家認為,要想斬斷“洗稿”產業鏈需要司法部門、內容分發平台等多方同步發力。北京藍鵬(成都)律師事務所王英占律師建議,在司法層面加強對原創內容產品的保護,盡快明確“洗稿”行為的界定辦法與處罰手段;同時亦希望越來越多讀者增強版權保護意識,主動加入舉報監督隊伍,避免縱容一些自媒體“智力偷懶”,剷除“洗稿”產業的生存土壤。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