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國際(00665-HK):中國金融機構有望在2030年甚至更早實現「碳中和」

2021年04月08日 18:32

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中國在去年的聯合國會大會上承諾2060年前達成「碳中和」。「碳中和」概念股隨之受到資本市場熱捧,面對新興建立的、龐大的中國碳交易市場,中國金融機構如何在自身運營層面和資產層面為實現「碳中和」作出貢獻?
海通國際近日聯合中英金融機構氣候與環境信息披露試點項目課題組發佈《中國金融機構實現碳中和的路徑和方法》報告,希望通過該報告為中國金融機構減排提供參考。
報告中提出中國金融機構在2030年甚至更早實現「碳中和」的倡議。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說,中國金融部門實現「碳中和」的成本可控。根據海通國際的估算,中國金融部門的碳排放總量不足全國總量的0.3%,若通過購買碳信用實現「碳中和」,年度成本應該到2030年不超過200億元人民幣。相對於其收入和利潤水平,中國金融部門實現「碳中和」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談及金融機構在「碳中和」過程中的作用,孫明春續說,金融機構應該發揮作為金融中介、交易中介等特殊的身份和角色,起到表率作用,帶動其他一些有條件提前實現「碳中和」的行業,尤其是服務業,提前實現「碳中和」。更重要的是通過金融工具來推動高排放行業實現「碳中和」,在融資成本方面形成激勵機制,高排放的企業融資成本更高,減排的企業則更低。
海通國際於去年宣佈將於2025年前實現「碳中和」,並提出金融機構在自身運營層面實現「碳中和」的三步走策略,包括通過採取綠色辦公、節能減耗等措施,降低自身的碳排放;使用可再生能源或購買可再生能源證書來替代傳統化石能源;在節能減碳和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基礎上,採用碳信用(碳證書和碳排放配額等)的方式抵消剩餘的碳排放量。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