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国际(00665-HK):中国金融机构有望在2030年甚至更早实现「碳中和」

2021年04月08日 18:32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在去年的联合国会大会上承诺2060年前达成「碳中和」。「碳中和」概念股随之受到资本市场热捧,面对新兴建立的丶庞大的中国碳交易市场,中国金融机构如何在自身运营层面和资产层面为实现「碳中和」作出贡献?
海通国际近日联合中英金融机构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试点项目课题组发布《中国金融机构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和方法》报告,希望通过该报告为中国金融机构减排提供参考。
报告中提出中国金融机构在2030年甚至更早实现「碳中和」的倡议。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说,中国金融部门实现「碳中和」的成本可控。根据海通国际的估算,中国金融部门的碳排放总量不足全国总量的0.3%,若通过购买碳信用实现「碳中和」,年度成本应该到2030年不超过200亿元人民币。相对於其收入和利润水平,中国金融部门实现「碳中和」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谈及金融机构在「碳中和」过程中的作用,孙明春续说,金融机构应该发挥作为金融中介丶交易中介等特殊的身份和角色,起到表率作用,带动其他一些有条件提前实现「碳中和」的行业,尤其是服务业,提前实现「碳中和」。更重要的是通过金融工具来推动高排放行业实现「碳中和」,在融资成本方面形成激励机制,高排放的企业融资成本更高,减排的企业则更低。
海通国际於去年宣布将於2025年前实现「碳中和」,并提出金融机构在自身运营层面实现「碳中和」的三步走策略,包括通过采取绿色办公丶节能减耗等措施,降低自身的碳排放;使用可再生能源或购买可再生能源证书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在节能减碳和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采用碳信用(碳证书和碳排放配额等)的方式抵消剩馀的碳排放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