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蘭說AI】福耀科技大學 開學第一課

2025年10月02日 18:30

今年開學,福耀科技大學火了!這個學校,曹德旺砸了100億創辦,王樹國校長親自掌舵,只招50個本科生,卻砸了8 個億,人均 1600 萬的資源投入,光是這組數據,就足夠讓人驚訝。

巧的是,今年暑假,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我就跟福耀科技大學的常務副校長徐飛教授聊過,他當時說的辦學理念,現在全都落地了。可以說,這所學校的“反常規”,就是沖著打破傳統教育痛點來的。

先說它的教育模式。學校第一屆招生,最高分的學生高考考了683分,超了不少985學校的錄取線,但他放著老牌名校不選,奔著這所新學校來,就是因為它完全不同於傳統高校的教育模式。“國家對這所大學的定位就是'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國際化'。”(徐飛原文話語引用)

徐校長說的什麽意思?看下學校配置你就知道了。50個學生配了300個老師,里面還有15位海內外院士、56名全球前2%的頂尖科學家,每個學生都能接觸到頂尖資源,得到實打實的指導。這種待遇,985的博士生都很難有!不僅如此,硬件設施也非常完善,恒溫泳池、攀巖墻、國際會議級的音樂廳這些應有盡有,宿舍還是兩人間帶陽台和獨立衛浴,食堂里面10塊錢就能吃得有葷有素。而且一進學校,院長會親自給學生量身定制個性化成長方案。

正如徐校長之前說的那樣,“每一個個體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都是一個不朽的傳奇。他的稟賦、他的志向、他的各種條件不一樣,他的受教育的環境,受教育的方式也應該不一樣。”(徐飛原文話語引用)他還拿亞馬遜熱帶雨林打比方,“為什麽能夠生機勃發?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它的多元性、多樣性。”(徐飛原文話語引用)

在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上,王樹國校長曾經說過:“人類社會在巨變,世界在巨變,社會與大學的反向交流正在推動科技進步!很多發明、創造,甚至新形態的引領,都來自社會實踐,走在了理論前面。所以大學不再是從外部撬動社會的支點,不像當年我們是象牙塔,高高在上,必須要從單一學科為支點的傳統的封閉的小圈子當中跳出來。直接與社會對話,與世界對話!”(王樹國原文話語引用)

所以福耀科技大學的培養方案很不一樣,學校只設了4個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智能制造工程、車輛工程、材料科學和工程,每一個都面對最重要的卡脖子技術。沒有傳統課本,實踐課占比超50%,大一學生直接被拉去寧德時代、海爾等12家合作企業,跟著工程師參與真實的技術研發;考核方式更狠,材料專業學生不用寫論文,要麽交出一個專利,要麽拿出能量產的樣品;車輛工程的學生,必須真刀真槍設計出能用上的零部件。

而且學校開學就公布,碩士階段能進斯坦福、MIT的實驗室做課題,博士階段還能和劍橋、米蘭理工等名校交換學習,課程里還有全英文項目,要求學生能處理多語言技術文檔。這正好呼應了王樹國“與世界對話”的理念。

“我們現在更加注重的是產教融合、科教融合,傳統的一些高校,可能比較在乎的是培養專家型專門人才;我們現在更多的是要注重培養專通結合的T型人才,甚至是Π型人才。既要有專業的深度、高度,同時要足夠的寬度、廣度和跨度,要對覆雜問題進行跨界整合,融會貫通。” (徐飛原文話語引用)

也就是說,就是既要有科學家的思維,也要有工程師的手藝。你說,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還會為就業發愁嗎?

在辦學理念上,曹德旺先生和王樹國校長在開學儀式上的發言,更是直接戳中了無數人對教育的期待。曹德旺先生擲地有聲:“教育是事業,不是產業,絕不能讓資本進來牟利!我投這100億,就是想辦一所真正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學校,讓學生畢業時不背債、不迷茫,帶著真本事走進社會。”

王樹國校長更實在,坦言自己在這所學校一分錢工資都不拿,“退休金夠花,來這兒就為一個念想——辦一所能跟上時代的大學”。

這讓我想起徐校長當時聊到教育核心時,說得特別認真:“教育為'體',AI/技術為'用',技術永遠是工具、手段、途徑,而本質的話是要做到育人這件事情。培養有社會擔當和健全人格,有職業操守和專業才能,有人文情懷和科學素養,有歷史眼光和全球視野,有創新精神和批判思維的人,才是教育的本質。簡言之,教育是培養德才兼備的人——不僅專業成才,更要精神成人。”

有人說,50個學生、8 個億投入,這是中國教育“最奢侈的豪賭”。但我覺得,這其實是對教育本質的回歸!尤其是在如今AI時代的背景下,就像徐校長最後跟我說的:“在數據和技術荒原上培育精神根系。”(徐飛原文話語引用)

如果福耀科技大學的這條破局之路能走通,那它帶來的將不僅僅是這50個學生的改變,而開創了一條中國自己的頂尖人才教育新路:不追規模追質量,不脫離現實說空話,讓每個學生既能摸到頂尖的技術資源,又能守住做人做事的根本。

十年後回頭看,這50個學生,說不定就帶著中國方案站上了全球舞台,而這所學校,也會成為教育革新的標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