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兰说AI】AI下半场:普通人的创业机会

2025年08月19日 10:10

AI巨头们融了数百亿,但还是有小公司靠一张贴在手机上的“卡片”,年赚7000万,为什麽?我是杜兰,今天就来说一说,普通人到底还有没有机会在AI下半场中找到创业机会?

AI创业现在有个很明显的趋势,巨头在主赛道上越跑越快,留给後来者的空间越来越窄。

2025 年才刚过半,美国就已经有至少 25 家 AI 公司拿到了超 1 亿美元的融资,其中 OpenAI 、Anthropic 和 xAI 这三家公司,加起来就融了 535 亿美元。

这些巨头拿着钱疯狂砸向大模型和通用 AI 应用,你要是还想在这条路上跟他们硬碰硬,基本就是自寻死路。就像OpenAI更新多模态生图功能、AI搜索後,一批专注类似功能的创业公司瞬间失去竞争力,就是最直接的教训。

但换个角度看,巨头跑得越快,周边的机会反而越多。

看下那些给大模型做配套的公司,其实活得都挺滋润。比如做 GPU 云服务的 Lambda,一轮融资就拿了 4.8 亿美元,估值 25 亿美元;搞数据标注的 Snorkel AI,估值也到了 13 亿美元。还有 EnCharge AI,专门研发 AI 芯片,也融了1 亿美元到手,估值稳定在 4 到 6 亿美元。
这些公司不去跟巨头比谁的模型更强,就盯着算力、数据、芯片这些基础设施环节,把自己变成巨头生态里的必需品。就像建大楼,巨头盖主体,他们就负责打地基、供建材,虽然不显眼,但缺了谁都不行。

除了给巨头当供应商,垂直领域的细分应用里也有很多机会。

AI 编程工具领域的 Anysphere 就是个例子,他们做的 Cursor 编辑器,专门优化程序员的工作流,拿下了9 亿美元融资後,估值快到 100 亿美元了,连 OpenAI 都想收购他们。这说明什麽?哪怕是巨头眼皮子底下的开发者工具,只要能把某个具体场景磨到极致,照样能跑出估值。

在餐饮行业,星巴克的 Deep Brew 系统用AI把效率、体验和成本三点连成一套闭环,撑起了星巴克超过30%的ROI提升;
效率、体验和成本

而百胜中国则另辟蹊径,依托十余年数字化积累的细粒度业务数据,推出餐厅营运智能体 “Q 睿”,覆盖排班、盘点、自动订补货等 20 多个内部运营场景,2024 年推动其经营利润率提升至 10.3%,核心经营利润增长 12%。尽管这两家企业聚焦了不同环节,但都证明了AI在餐饮行业的落地并不一定要是颠覆式创新,只要扎根具体场景解决实际问题就能创造价值。

再来看医疗、法律这两个具体的行业,AI 应用已经开始实实在在赚钱了。

Abridge 做临床对话记录和病例生成,估值 50 亿美元;Hippocratic AI 专注医疗大模型,B 轮融资 1.41 亿美元,估值 16 亿美元。法律领域更猛,Harvey 一轮融了 3 亿美元,估值 50 亿美元,他们没做什麽通用法律服务,就是把 AI 嵌入律师的案例检索、合同分析流程,解决的都是那些重覆又耗时间的活。

而在教育领域,AI 时代最明显的变化是,知识获取的门槛被彻底拉平了。以前要翻遍图书馆才能找到的答案,现在对着 AI 随口一问就能得到。这时候再比拼谁记住的知识点多,意义已经不大了。真正的竞争力,会落在谁能把知识变成创造力,谁能在覆杂问题面前快速找到解决路径。而这些能力,恰恰依赖於孩子底层的认知模式、思维习惯和学习策略。这也是为什麽,围绕“AI 能力测评”的赛道正在变得越来越有价值。在这个领域,已经有不少公司走出了自己的路,国内的麦思AI就是在沿着这个方向深耕。

这些公司的共同点是,不追求技术有多强,就盯着行业里的具体痛点死磕到底。

当然还有些看起来冷门的领域,其实机会也不少。

比方说做 AI 视频编辑的 Runway,融了 3.08 亿美元,估值 30 亿美元,他们不是做全民都能用的剪辑软件,而是专攻视频生成的细分功能,比如一键生成特效、自动剪辑片段,刚好戳中内容创作者的需求。AI 语音生成公司 ElevenLabs 也是,专注於让 AI 声音更自然,1.8 亿美元融资,估值超 30 亿美元,现在很多播客、有声书制作都离不开他们的工具。

国内也有类似的例子,有个团队做了个特别简单的产品 —— 一张能贴在手机背後的金属卡片,带几个麦克风,接上 GPT,开会时能自动生成纪要,还能区分说话人。技术上没什麽颠覆性创新,但就把收音效果、角色分离这些细节磨到极致,去年在美国年入 7000 多万美元,在国内中小企业里也慢慢铺开了,因为它解决了开会记笔记分心、事後整理耗时间的实际问题,巨头看不上这种 “小生意”,反而成了创业者的机会。

甚至连模型测评这种偏门领域都有机会。

LMArena 才刚起步,做的是给 AI 模型排名打分,就这也拿到了 1 亿美元种子轮融资,估值 6 亿美元。因为大模型越来越多,企业选模型的时候需要第三方评估,这个需求以前没人重视,现在已经成了香饽饽。

量子 AI 和 AI 军事这些更前沿的领域,也有资本在悄悄下注。SandboxAQ 做量子 AI 的企业级服务,融资 4.5 亿美元,估值 57 亿美元;Shield AI 搞 AI 防务科技,2.4 亿美元融资到手,估值 53 亿美元。这些领域技术门槛高,巨头布局慢,反而给了初创公司深耕的时间窗口。

说到底,现在的 AI 创业的下半场,拼的不是谁能造出更牛的大模型,而是谁能把 AI 用到别人没注意到的地方。OpenAI 的 CEO Sam Altman 之前就说得很直接:别想着再造一个 ChatGPT,用现有的平台能力去挖那些 “还没人做” 的场景。你看那些拿到大融资的公司,要麽是给巨头的大模型搭架子,要麽是钻进某个行业的细分场景里解决具体问题。

作为普通创业者,不要总想着靠技术构建护城河,而是要“双手沾泥”去做那些苦哈哈的工作。像是为中小企业做AI赋能就是典型例子,需要深入企业的办公、生产流程,一个一个地找到提效点,用定制化的AI方案解决问题。这种工作没办法标准化,巨头也不屑於做,但对於创业者来说,这正是形成竞争力的关键。

更何况,随着“百模大战”这股热潮过去,资本现在也变聪明了,不再光看技术PPT,而是想看产品能不能卖出去、用户会不会持续用。所以对想下场的创业者来说,思路得变一变:别盯着巨头已经占住的地盘,而是去那些他们嫌麻烦、看不上的细分领域找找机会。不管是给 AI 模型做测评,还是给医生、律师、老师做小工具,甚至是优化某个工厂的生产报表,只要能解决真问题,就有机会。

AI 的下半场,不是比谁的盘子大,而是比谁扎得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