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发展商频取地 本港发展商如何还击?

2017年06月22日 19:34

香港地产股将难以在香港立足?这命题是近期市场人士不时谈论, 当然与内地发展商频频以高价取地有关。地产商就如同一间面包制作工厂,若无法取得面粉,面包工厂自然无法生产面包。随着内地发展商多次成功在香港取地,市场人士有前述观点实属正常。不过市场人士若细心留意本港各大发展商的年报,或会有另一个看法。

内地发展商频频击败本港发展商取得住宅地属事实,昨日政府宣布,深圳控股(00604-HK)夥同路劲基建(01098-HK)击败多间本地地产商,包括长实地产(01113-HK)等,以31.68亿元投得屯门管翠路地皮,该地皮可建楼面面积为47.3万平方呎,每呎楼面地价为6700元,较市场估值上限高出2成,有市场人士预期日後项目开售时,每呎楼价高达1.6万元。除了屯门管翠路地外,今次多幅住宅地已落入内地发展商手中,包括在启德区、港铁黄竹坑站上盖,以及位於香港仔鸭脷洲地王等。

中资发展商多次成功夺得发展地,确实对部份本港发展商而言带来不少挑战。可是发展商无法在公开市场取地,不等於发展再无土地储备发展项目。

华资发展商一直以来既透过投得官地外,亦会透过收购旧楼後重建向市场提供新盘,其中由人称四叔的李兆基主理的恒基地产(00012-HK),可以称为专家。翻开恒地的年报,公司手上持有多个正在兴建或开售的旧楼重建项目,有关项目平均成本多少?相信每呎楼面成本价会较投地为平。

最重要是有关项目位於市区,售价肯定较在新界地区的项目为高,以恒地在去年9月开售、位於-为例,去年首批单位折实呎价为2.4万元。至於近期开售、位於西营盘的翰林峰,更出现未开售便加价的情况,既反映出近期楼市的炽热程度,亦反映出位於市区的新盘何等有吸引力。

旧楼重建项目利润水平高企,可是由开始进行收购至物业完成重建,往往需要数年,个别项目更有可能需时10年。对於采取货如轮转策略的内地发展商而言,涉足旧楼重建的成本实在太高,促使本港发展商可以保持竞争力。更何况本港发展商亦可以透过将手上的工厦,透过补地价後更改土地用途,成为新的住宅项目,同样是内地发展商目前无法采取的发展模式。

另一方面本港发展商亦可以透过与市区重建局合作,增加土地储备,同样是本港发展商目前的优势。

本港发展商有另一个优势就是手上拥有大批位於新界的农地,发展商同样可以透过补地价形式,将农地转换成住宅地。其中恒地拥有近4500万平方呎农地,只要成功补地价便可以释放出以千万平方呎的可建住宅楼面面积。

更何况相关农地是在早年买入,当时发展商买入农地成本不高,就算楼价有下跌的风险,发展商暂时不补地价,等候另一个合适时机亦无不可。

此刻便判定香港发展商前路难行,看来是过份武断,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本港发展商仍是主导香港地产行业发展,并且可以享受楼价及地价上升带来的好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