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兰说AI】250% 暴涨背後,Figma 的逆袭密码
2025年08月25日 10:10
上市当天股价暴涨 250%,市值冲到560多亿美元,到现在已经接近680亿美元,这个7月底在纽交所敲钟上市的 Figma,就是设计师常用的那个的协作平台,正在重新定义设计生产力。为什麽Figma能从十年前还默默无闻的小工具走到今天成为2025美股最火爆的科技IPO?它究竟是抓住了什麽机会?创业者能从中得到什麽启发?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 Figma 上市背後的秘密。
如果你从事的是跟设计沾边的行业,那你一定听说过Adobe,P图用的PS、做特效用的Ae、剪视频用的Pr,全都来自这家公司。2012年,Figma刚出来的时候,它所在的设计工具市场就是被Adobe这样的巨头占领了,当时行业里都在追移动应用、云计算这些热门概念,没有多少人在意设计师们的真实需求,团队传稿时邮件里全是“最终版13号”这样混乱的文件名,不同电脑打开还总出问题,设计师和程序员沟通起来更是鸡同鸭讲。所以,Figma没有选择和巨头混战,而是锁定了这些看似琐碎的痛点,一头扎进了协作流程数字化这个在当时没人重视的领域。
那时候的 Figma 团队,只有一间简陋的办公室,他们就在这间办公室里一遍遍死磕代码。别人觉得 “多人同时改设计稿” 是技术难题,他们就把同步速度磨到毫秒级,哪怕两个人在不同城市改同一个按钮,屏幕上也能实时跟上;别人嫌跨平台兼容太麻烦,他们就啃下底层技术,让 Windows、Mac 甚至浏览器打开设计稿都丝毫不差;连设计师标尺寸、程序员看参数这种日常沟通,他们都做成了同一个界面里的实时标注功能。这些被同行甩在一边的 “脏活累活”,他们却当成宝贝一样打磨。现在回头来看,这种躲开巨头扎堆赛道的选择,才是最聪明的,不挤独木桥,反而能走出阳关道。
後来,当以生成式AI为代表的技术浪潮涌来的时候,Figma的应对就更聪明了。当时一堆工具都在忙着加新功能赶时髦,今天加个AI按钮,明天堆个3D特效,而Figma却不慌不忙地把AI真正揉进了设计师的日常。你在界面上输一句“设计电商购物车页面”,它不光能画出界面,连加购、结算的交互逻辑都会自动做好;图层命名、图片去背景这些天天重覆干的活,点个按钮几分钟就能搞定,直接帮设计师省出三成时间。更妙的是,这些功能悄悄拉低了创作的门槛,现在Figma平台上67%的用户都不是专业设计师,产品经理用它来画原型、工程师用它来改界面,甚至运营用它来做活动图,也能轻松上手。所以说,真正的厉害不是炫技,而是把覆杂的事做简单,让更多人从中得到价值。
它的商业模式也很有意思,基础功能完全免费开放,个人和小团队随便用,等团队壮大需要高级工具时,自然就愿意付费了。这种“先给後拿”的思路,让它没花多少营销费用,却实现了连续三年超45%的增长。这样做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免费用户沈淀的设计数据其实能反过来优化功能效果,形成正向循环。所以,表面上看它是在卖软件,但实际上它是抓住了人性,人跟人相处,往往只有先付出真心,才能换来长久的情分。
另外,社区生态的搭建,也让它的护城河越挖越深。早期他们靠直播教程、插件比赛这些方式搭建起了高粘性的用户群,现在平台上已经有25万多个设计资源和一万多个插件。Airbnb等大企业靠着这个社区统一了全球设计规范,小开发者则靠着插件实现创收,各方在生态中都获得了好处。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群人的同行才是乘法,Figma就靠着这个策略打造了自己难以被覆制的壁垒。
眼看Figma越来越强,越来越大,2022年设计巨头Adobe想花200亿美元收购它,结果没成,还好没成,不然以它现在四五百亿的市值,那就亏大了。收购谈判破裂後,他们拿着对方给的10亿“分手费”,化危机为契机,反手就加大了AI研发投入,反而加速了其转型。知道部分功能依赖外部技术有风险,就采用 “混合架构” 策略;遇到版权争议,就提前在产品协议里写得明明白白谁用谁负责。
在这个“AI一天,人间一年”的时代,Figma用十三年的时间证明:真正的创新不是追风口,而是解决用户真问题;技术再先进,只有融入流程才有价值;免费绝对不是赔本赚吆喝,而是对用户习惯的长期投资。就像老话说的那样,“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说到底,技术总会叠代,但对人的理解和价值的坚持永远不会过时。Figma从解决设计师传稿难、沟通难的小痛点出发,用技术让创意流转更顺畅,靠社区凝聚人心,最後成了整个创意行业离不开的基础设施。技术是工具,人才是根本,那些懂得让技术服务於人、用生态凝聚人的产品,终究会在时代浪潮里站稳脚跟,所以与其追着潮流跑,不如守住初心,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属於你的回报终会到来。
如果你从事的是跟设计沾边的行业,那你一定听说过Adobe,P图用的PS、做特效用的Ae、剪视频用的Pr,全都来自这家公司。2012年,Figma刚出来的时候,它所在的设计工具市场就是被Adobe这样的巨头占领了,当时行业里都在追移动应用、云计算这些热门概念,没有多少人在意设计师们的真实需求,团队传稿时邮件里全是“最终版13号”这样混乱的文件名,不同电脑打开还总出问题,设计师和程序员沟通起来更是鸡同鸭讲。所以,Figma没有选择和巨头混战,而是锁定了这些看似琐碎的痛点,一头扎进了协作流程数字化这个在当时没人重视的领域。
那时候的 Figma 团队,只有一间简陋的办公室,他们就在这间办公室里一遍遍死磕代码。别人觉得 “多人同时改设计稿” 是技术难题,他们就把同步速度磨到毫秒级,哪怕两个人在不同城市改同一个按钮,屏幕上也能实时跟上;别人嫌跨平台兼容太麻烦,他们就啃下底层技术,让 Windows、Mac 甚至浏览器打开设计稿都丝毫不差;连设计师标尺寸、程序员看参数这种日常沟通,他们都做成了同一个界面里的实时标注功能。这些被同行甩在一边的 “脏活累活”,他们却当成宝贝一样打磨。现在回头来看,这种躲开巨头扎堆赛道的选择,才是最聪明的,不挤独木桥,反而能走出阳关道。
後来,当以生成式AI为代表的技术浪潮涌来的时候,Figma的应对就更聪明了。当时一堆工具都在忙着加新功能赶时髦,今天加个AI按钮,明天堆个3D特效,而Figma却不慌不忙地把AI真正揉进了设计师的日常。你在界面上输一句“设计电商购物车页面”,它不光能画出界面,连加购、结算的交互逻辑都会自动做好;图层命名、图片去背景这些天天重覆干的活,点个按钮几分钟就能搞定,直接帮设计师省出三成时间。更妙的是,这些功能悄悄拉低了创作的门槛,现在Figma平台上67%的用户都不是专业设计师,产品经理用它来画原型、工程师用它来改界面,甚至运营用它来做活动图,也能轻松上手。所以说,真正的厉害不是炫技,而是把覆杂的事做简单,让更多人从中得到价值。
它的商业模式也很有意思,基础功能完全免费开放,个人和小团队随便用,等团队壮大需要高级工具时,自然就愿意付费了。这种“先给後拿”的思路,让它没花多少营销费用,却实现了连续三年超45%的增长。这样做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免费用户沈淀的设计数据其实能反过来优化功能效果,形成正向循环。所以,表面上看它是在卖软件,但实际上它是抓住了人性,人跟人相处,往往只有先付出真心,才能换来长久的情分。
另外,社区生态的搭建,也让它的护城河越挖越深。早期他们靠直播教程、插件比赛这些方式搭建起了高粘性的用户群,现在平台上已经有25万多个设计资源和一万多个插件。Airbnb等大企业靠着这个社区统一了全球设计规范,小开发者则靠着插件实现创收,各方在生态中都获得了好处。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群人的同行才是乘法,Figma就靠着这个策略打造了自己难以被覆制的壁垒。
眼看Figma越来越强,越来越大,2022年设计巨头Adobe想花200亿美元收购它,结果没成,还好没成,不然以它现在四五百亿的市值,那就亏大了。收购谈判破裂後,他们拿着对方给的10亿“分手费”,化危机为契机,反手就加大了AI研发投入,反而加速了其转型。知道部分功能依赖外部技术有风险,就采用 “混合架构” 策略;遇到版权争议,就提前在产品协议里写得明明白白谁用谁负责。
在这个“AI一天,人间一年”的时代,Figma用十三年的时间证明:真正的创新不是追风口,而是解决用户真问题;技术再先进,只有融入流程才有价值;免费绝对不是赔本赚吆喝,而是对用户习惯的长期投资。就像老话说的那样,“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说到底,技术总会叠代,但对人的理解和价值的坚持永远不会过时。Figma从解决设计师传稿难、沟通难的小痛点出发,用技术让创意流转更顺畅,靠社区凝聚人心,最後成了整个创意行业离不开的基础设施。技术是工具,人才是根本,那些懂得让技术服务於人、用生态凝聚人的产品,终究会在时代浪潮里站稳脚跟,所以与其追着潮流跑,不如守住初心,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属於你的回报终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