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兰说AI】奇点临近
2025年09月30日 18:00
你每天刷手机、用导航、和AI聊天的时候,有没有想过20年後的生活,可能会颠覆你现在所有的想象?比如出门不用带手机,生病不用打针吃药,甚至“衰老”这个词,都可能从字典里消失?
今天要聊的这本《奇点临近》,就是一本提前几十年预言书。作者雷·库兹韦尔,你可能没听过名字,但他很久之前预言了你现在的生活了:30年前他就说“未来会有能听懂人话、帮人干活的智能机器”,你想想,现在我们用的语音助手、扫地机器人,不就是他说的那样吗?而且在去年,他还出了这本的更新版《奇点更近》,结合这两年爆火的ChatGPT、脑机接口,把之前的判断说得更具体了。
我们工作、看病、以及日常生活接下来将会发生什麽变化,这本书都说得很清楚。我总结了四个核心预言,每一个都和你息息相关。
嗨!大家好,我是杜兰,跟我一起探索科技前沿。
第一个预言,技术进步不是“一步一步慢慢走”,而是“坐着火箭跑”。
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里提出一个词叫“加速回报定律”,什麽意思?听着挺专业,其实特别好懂:就像我们用的手机,十年前只能聊微信、拍模糊的照片,现在能当电脑用、拍4K视频,未来可能一年一个样,甚至几个月就更新换代。他在书里算过一笔账:计算能力每14个月就翻一倍,现在觉得“不可能”的技术,过几年可能就像手机支付一样平常。而在他最新的《奇点更近》里,他更肯定了这一点,说这两年AI大模型的进步,比过去十年加起来都快,我们正在“加速冲进未来”。
第二个预言,2045年,会迎来一个“奇点时刻”。
这不是科幻片里的灾难,而是说AI的智能会超过人类,而且从此之後,技术会以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速度爆发。库兹韦尔说,到那时候,人类和机器会深度融合,比如我们的大脑可以直接“连接”互联网,不用看书就能学会知识;生病的时候,纳米机器人会在血管里“巡逻”,直接修覆受损的细胞。而且这个过程可能比预想的还快,比如现在已经有脑机接口能帮瘫痪的人打字,未来十年,我们或许就能用“意念”控制家电、开车。你想想,到时候“上班”可能都不用去公司,“看病”不用排队挂号,是不是颠覆了现在的生活?
第三个预言,人类会从“生物人”变成“超级人”,摆脱身体的局限。
《奇点临近》里把人类发展分成了六个“纪元”,我们现在正处在“技术和人类结合”的阶段。库兹韦尔说,未来20年,基因编辑、AI医疗会让“长寿”变成常态。不是活到100岁就到头了,而是70岁的身体还像50岁一样有活力,甚至能“逆转衰老”。他在书里举了个例子:现在已经能通过基因检测发现潜在的疾病,未来会直接“修改”不好的基因,让癌症、心脏病这些大病变成“小感冒”。2030年左右,纳米机器人就能进入人体,帮我们清理血管里的垃圾、修覆受损的器官,到时候“活到120岁”可能只是“起步价”。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以後不用再担心“老了没人照顾”,能有更多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第四个预言,很多职业会消失,但会冒出更多“现在想不到”的新工作。
这可能是我们最关心的一点了,现在总有人怕AI抢工作,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里说,这种担心“对一半,错一半”。对的是,流水线工人、银行柜员、甚至部分白领的工作,会被机器人和AI取代,比如现在已经有无人仓库、自动收银机,未来快递、外卖可能全是无人机配送。但错的是,不用怕“没活干”,因为AI会创造出无数新职业。就像几十年前没人知道“直播博主”“算法工程师”一样,未来会有“AI训练师”,教AI怎麽更好地帮人类干活、“虚拟世界设计师”,他们会搭建和现实一样的数字世界、“基因营养师”则会根据每个人的基因定制饮食。现在已经有公司在招“AI伦理师”,专门规范AI的行为,这些职业不仅薪资高,还能让我们做更有创造力的事,比现在重覆枯燥的工作有意思多了。
有人说库兹韦尔太“理想化”,觉得技术发展会有风险,但就像30年前,没人相信手机能取代固定电话、互联网能让全世界连在一起,但现在这些都成了现实。其实不管是《奇点临近》还是作者最新的《奇点更近》,核心都不是让我们“坐等未来”,而是告诉我们:未来并非遥不可及,我们现在每天用的手机、接触的AI都在参与创造未来。面对变化,最好的办法不是焦虑,而是保持好奇,多试试新的科技产品,多了解一点新趋势,哪怕只是每天花10分钟看看AI的新功能,都是在为未来“铺路”。毕竟,未来不会突然变好,而是靠我们每个人一点点“接住”变化、利用变化。
今天要聊的这本《奇点临近》,就是一本提前几十年预言书。作者雷·库兹韦尔,你可能没听过名字,但他很久之前预言了你现在的生活了:30年前他就说“未来会有能听懂人话、帮人干活的智能机器”,你想想,现在我们用的语音助手、扫地机器人,不就是他说的那样吗?而且在去年,他还出了这本的更新版《奇点更近》,结合这两年爆火的ChatGPT、脑机接口,把之前的判断说得更具体了。
我们工作、看病、以及日常生活接下来将会发生什麽变化,这本书都说得很清楚。我总结了四个核心预言,每一个都和你息息相关。
嗨!大家好,我是杜兰,跟我一起探索科技前沿。
第一个预言,技术进步不是“一步一步慢慢走”,而是“坐着火箭跑”。
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里提出一个词叫“加速回报定律”,什麽意思?听着挺专业,其实特别好懂:就像我们用的手机,十年前只能聊微信、拍模糊的照片,现在能当电脑用、拍4K视频,未来可能一年一个样,甚至几个月就更新换代。他在书里算过一笔账:计算能力每14个月就翻一倍,现在觉得“不可能”的技术,过几年可能就像手机支付一样平常。而在他最新的《奇点更近》里,他更肯定了这一点,说这两年AI大模型的进步,比过去十年加起来都快,我们正在“加速冲进未来”。
第二个预言,2045年,会迎来一个“奇点时刻”。
这不是科幻片里的灾难,而是说AI的智能会超过人类,而且从此之後,技术会以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速度爆发。库兹韦尔说,到那时候,人类和机器会深度融合,比如我们的大脑可以直接“连接”互联网,不用看书就能学会知识;生病的时候,纳米机器人会在血管里“巡逻”,直接修覆受损的细胞。而且这个过程可能比预想的还快,比如现在已经有脑机接口能帮瘫痪的人打字,未来十年,我们或许就能用“意念”控制家电、开车。你想想,到时候“上班”可能都不用去公司,“看病”不用排队挂号,是不是颠覆了现在的生活?
第三个预言,人类会从“生物人”变成“超级人”,摆脱身体的局限。
《奇点临近》里把人类发展分成了六个“纪元”,我们现在正处在“技术和人类结合”的阶段。库兹韦尔说,未来20年,基因编辑、AI医疗会让“长寿”变成常态。不是活到100岁就到头了,而是70岁的身体还像50岁一样有活力,甚至能“逆转衰老”。他在书里举了个例子:现在已经能通过基因检测发现潜在的疾病,未来会直接“修改”不好的基因,让癌症、心脏病这些大病变成“小感冒”。2030年左右,纳米机器人就能进入人体,帮我们清理血管里的垃圾、修覆受损的器官,到时候“活到120岁”可能只是“起步价”。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以後不用再担心“老了没人照顾”,能有更多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第四个预言,很多职业会消失,但会冒出更多“现在想不到”的新工作。
这可能是我们最关心的一点了,现在总有人怕AI抢工作,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里说,这种担心“对一半,错一半”。对的是,流水线工人、银行柜员、甚至部分白领的工作,会被机器人和AI取代,比如现在已经有无人仓库、自动收银机,未来快递、外卖可能全是无人机配送。但错的是,不用怕“没活干”,因为AI会创造出无数新职业。就像几十年前没人知道“直播博主”“算法工程师”一样,未来会有“AI训练师”,教AI怎麽更好地帮人类干活、“虚拟世界设计师”,他们会搭建和现实一样的数字世界、“基因营养师”则会根据每个人的基因定制饮食。现在已经有公司在招“AI伦理师”,专门规范AI的行为,这些职业不仅薪资高,还能让我们做更有创造力的事,比现在重覆枯燥的工作有意思多了。
有人说库兹韦尔太“理想化”,觉得技术发展会有风险,但就像30年前,没人相信手机能取代固定电话、互联网能让全世界连在一起,但现在这些都成了现实。其实不管是《奇点临近》还是作者最新的《奇点更近》,核心都不是让我们“坐等未来”,而是告诉我们:未来并非遥不可及,我们现在每天用的手机、接触的AI都在参与创造未来。面对变化,最好的办法不是焦虑,而是保持好奇,多试试新的科技产品,多了解一点新趋势,哪怕只是每天花10分钟看看AI的新功能,都是在为未来“铺路”。毕竟,未来不会突然变好,而是靠我们每个人一点点“接住”变化、利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