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兰说AI】马斯克访谈核心解读
2025年10月03日 18:00
马斯克最新的访谈真是太有含金量了。
以後你家里会不会有机器人帮着扫地做饭?开车时能不能真的彻底放手不管?这些问题,马斯克在这次访谈里其实都给了答案,他把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关键、芯片发展的趋势,还有AI和算力的关系等等等等都聊了一遍,这里面其实藏着巨大的机会,我总结了三点核心内容,一口气给大家解读一下。
嗨,大家好,我是杜兰,带你一起探索科技前沿。
一、机器人落地三大核心问题
马斯克在访谈里明确说,Optimus机器人要实现扫地、做饭这类家用功能,必须先解决手、大脑还有量产三个核心问题,少一个都不行。
第一个是手,要做出和人手灵活度接近的机器手。
我们每个人都有双手,很多事情都要靠双手来完成。而人手有27个自由度,既能搬重物,也能穿针引线,可以说是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完美结合。现在有些企业把制动器全装在机器手上,只会导致机器手又大又不灵活,根本做不了精细动作。
因为我们人手是靠手臂的肌肉和神经控制的,所以特斯拉学了人手的结构,把制动器装在小臂里,用类似“肌腱”的绳索拉动手指活动。目前除了特斯拉,其他企业还没做到“小臂+手部联动”。所以如果你是做机器人行业的,那一定不要选错技术路线了。
解决完手的问题,第二个关键是机器人的“大脑”,也就是让机器人可以理解物理世界。这不是简单编个程就能完成的,要靠覆杂模型、海量数据还有超大算力。特斯拉靠着多年自动驾驶积累的大数据,还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算力集群,在这方面暂时领先。
第三个问题则直接关系到机器人能不能普及,也是最难的“量产能力”。马斯克预计Optimus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0万台的时候,成本才有可能降到2.5万美元。至於最终售价,他说要看市场,供不应求就定高点,供过於求就降点。现在特斯拉工程师还在敲定Optimus 3.0的最终设计,马斯克说,只有3.0版本定下来,这个机器人才算初步成熟,成为能量产的工业品。
二、芯片性能提升巨大
机器人要想能广泛用起来,决策响应速度一定不能太慢,对此,马斯克的核心解决方案就是特斯拉的AI5芯片。他说,AI5芯片的性能比上一代AI4芯片提升了40倍。你没听错,不是40%,而是整整40倍。而且这个提升不是纯靠硬件,是软硬件协同的结果,硬件层面算力涨了8倍,软件层面算法效率提升了5倍,总体就是40倍。
芯片性能提升巨大,马斯克说,到今年年底,你的车就会给你一种好像有了自我意识的感觉。而且随着算力芯片性能的提升,投入10倍的算力,AI会再聪明一倍,按照这个趋势,明年AI的能力就会超越个人的能力,到2030年就会超越所有人类智慧的总和。
而且现在很多机器人企业用的还是英伟达的芯片,这就意味着没办法给单个企业做定制化服务。而特斯拉不一样,可以“硬件+软件”一起研发,芯片可以精准匹配机器人和自动驾驶的功能需求。那些用通用芯片的企业根本做不到,所以在芯片效率上,它们和特斯拉差得还很远。
三、星舰比机器人还难
梳理完机器人和芯片,再来看星舰。虽然星舰看起来跟我们日常生活没什麽关系,但马斯克说,要是星舰研发成功,跨洋出行的速度可能比飞机还快,甚至能降低太空探索的门槛。至於研发难度,马斯克说这是他旗下最难的业务,比Optimus机器人还难。
星舰研发的核心难点就两个:第一个是回收,而且是星舰和助推器都要完整回收,这个技术比常规火箭回收覆杂多了,不是简单“落下来”就行;
第二个是星舰的隔热瓦技术,每一片隔热瓦的数据都要精准,不能有一点误差。这是因为星舰从太空返回时会遇到极高的温度,要是有一片隔热瓦失效,整个星舰可能就毁了,所以这技术就是个大型系统工程。
至於星舰什麽时候能正式商业化运行,马斯克没给具体时间,只说得等上面两个关键技术突破了才能推进。
从这次访谈来看,不管是Optimus机器人、支撑自动驾驶的AI5芯片,还是可能改变出行方式的星舰,马斯克反覆强调的核心逻辑其实是一样的,那就是既要突破关键技术,也得实现规模化量产。技术是“能不能研发出来”的基础,量产是“能不能用起来”的关键,这两者少一个都不行,不然技术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里,没法真正落地到生活中为人服务。
以後你家里会不会有机器人帮着扫地做饭?开车时能不能真的彻底放手不管?这些问题,马斯克在这次访谈里其实都给了答案,他把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关键、芯片发展的趋势,还有AI和算力的关系等等等等都聊了一遍,这里面其实藏着巨大的机会,我总结了三点核心内容,一口气给大家解读一下。
嗨,大家好,我是杜兰,带你一起探索科技前沿。
一、机器人落地三大核心问题
马斯克在访谈里明确说,Optimus机器人要实现扫地、做饭这类家用功能,必须先解决手、大脑还有量产三个核心问题,少一个都不行。
第一个是手,要做出和人手灵活度接近的机器手。
我们每个人都有双手,很多事情都要靠双手来完成。而人手有27个自由度,既能搬重物,也能穿针引线,可以说是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完美结合。现在有些企业把制动器全装在机器手上,只会导致机器手又大又不灵活,根本做不了精细动作。
因为我们人手是靠手臂的肌肉和神经控制的,所以特斯拉学了人手的结构,把制动器装在小臂里,用类似“肌腱”的绳索拉动手指活动。目前除了特斯拉,其他企业还没做到“小臂+手部联动”。所以如果你是做机器人行业的,那一定不要选错技术路线了。
解决完手的问题,第二个关键是机器人的“大脑”,也就是让机器人可以理解物理世界。这不是简单编个程就能完成的,要靠覆杂模型、海量数据还有超大算力。特斯拉靠着多年自动驾驶积累的大数据,还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算力集群,在这方面暂时领先。
第三个问题则直接关系到机器人能不能普及,也是最难的“量产能力”。马斯克预计Optimus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0万台的时候,成本才有可能降到2.5万美元。至於最终售价,他说要看市场,供不应求就定高点,供过於求就降点。现在特斯拉工程师还在敲定Optimus 3.0的最终设计,马斯克说,只有3.0版本定下来,这个机器人才算初步成熟,成为能量产的工业品。
二、芯片性能提升巨大
机器人要想能广泛用起来,决策响应速度一定不能太慢,对此,马斯克的核心解决方案就是特斯拉的AI5芯片。他说,AI5芯片的性能比上一代AI4芯片提升了40倍。你没听错,不是40%,而是整整40倍。而且这个提升不是纯靠硬件,是软硬件协同的结果,硬件层面算力涨了8倍,软件层面算法效率提升了5倍,总体就是40倍。
芯片性能提升巨大,马斯克说,到今年年底,你的车就会给你一种好像有了自我意识的感觉。而且随着算力芯片性能的提升,投入10倍的算力,AI会再聪明一倍,按照这个趋势,明年AI的能力就会超越个人的能力,到2030年就会超越所有人类智慧的总和。
而且现在很多机器人企业用的还是英伟达的芯片,这就意味着没办法给单个企业做定制化服务。而特斯拉不一样,可以“硬件+软件”一起研发,芯片可以精准匹配机器人和自动驾驶的功能需求。那些用通用芯片的企业根本做不到,所以在芯片效率上,它们和特斯拉差得还很远。
三、星舰比机器人还难
梳理完机器人和芯片,再来看星舰。虽然星舰看起来跟我们日常生活没什麽关系,但马斯克说,要是星舰研发成功,跨洋出行的速度可能比飞机还快,甚至能降低太空探索的门槛。至於研发难度,马斯克说这是他旗下最难的业务,比Optimus机器人还难。
星舰研发的核心难点就两个:第一个是回收,而且是星舰和助推器都要完整回收,这个技术比常规火箭回收覆杂多了,不是简单“落下来”就行;
第二个是星舰的隔热瓦技术,每一片隔热瓦的数据都要精准,不能有一点误差。这是因为星舰从太空返回时会遇到极高的温度,要是有一片隔热瓦失效,整个星舰可能就毁了,所以这技术就是个大型系统工程。
至於星舰什麽时候能正式商业化运行,马斯克没给具体时间,只说得等上面两个关键技术突破了才能推进。
从这次访谈来看,不管是Optimus机器人、支撑自动驾驶的AI5芯片,还是可能改变出行方式的星舰,马斯克反覆强调的核心逻辑其实是一样的,那就是既要突破关键技术,也得实现规模化量产。技术是“能不能研发出来”的基础,量产是“能不能用起来”的关键,这两者少一个都不行,不然技术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里,没法真正落地到生活中为人服务。